一、授权点总体概况
1.基本情况
四川大学能源动力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下设电气工程、动力工程、核能工程三大领域方向。
电气工程: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原成都工学院)于1908年设立电气工程学科专业,是国内第一批设立本学科专业的单位之一。本领域现有超导与新能源中心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智能电网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电能质量与电磁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电工电子基础教学实验中心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科协“科创中国”清洁能源创新基地;与四川省电力公司共建有首批“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四川大学-国网四川省公司能源互联网联合研究中心。
本领域现有专任教师101人,其中全职返聘院士1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专家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专家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3人,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2人,教育部重要人才计划青年学者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人,四川省天府峨眉计划专家11人。
动力工程:四川大学“化工设备与机械专业”始创于1952年,是全国最早创办该专业的老牌院校之一,由中国化工教育家张洪沅教授首任专业教研室主任。四川大学“动力工程”学位点侧重于工程热物理基础理论与装备设计创新相结合,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西部资源开发,逐步形成了“多相流过程与设备”、“过程强化与节能环保”、“新能源过程与装备技术”为主的研究方向。在燃烧机理和燃烧反应数据库、大型磷肥及核电装备、电池与储能材料等方面开展积极研究。
本领域现有专任教师35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提名1人(在公示期),“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人,具有境外经历的教师为17人。教师年龄结构合理,是一支学缘丰富、视野与思维开阔、富有团结协作精神的队伍。
核能工程:四川大学是最早设立核学科的高校之一,本领域拥有3MV串列加速器交叉应用平台、CS30回旋加速器综合应用平台、直线等离子体装置和2.5MV静电加速器等科研实验设施,拥有辐射物理及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学科平台。与中国核动力设计院一所共建了“辐射技术及应用联合实验室”,参与了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牵头“同位素及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共建,并获批成立了“同位素及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四川大学720所)分中心”。
本领域现有专任教师77人,其中教授/研究员36人,是同时拥有核学科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和国家重点学科的少数几所高校之一,为国家建设、国防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2005年中核集团授予四川大学“十五期间为中国核工业培养和输送人才突出贡献奖”。
2.招生就业
领域 |
类别 |
招生人数 |
在校人数 |
毕业人数 |
授位人数 |
电气工程 |
全日制 |
110 |
329 |
103 |
103 |
非全日制 |
0 |
9 |
20 |
17 |
动力工程 |
全日制 |
36 |
27 |
24 |
24 |
核能工程 |
全日制 |
20 |
59 |
9 |
9 |
四川大学能源动力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坚持立德树人和高质量人才培养,形成了“入学生源好、培养过程优、毕业质量高”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开展就业指导服务,立足学科特点和行业,面向学科前沿和国家战略需要,多措并举,注重实效,有就业意向的学生就业率100%,学生整体就业质量高。
3.导师状况
本学位授权点拥有实力雄厚、结构健康的高水平导师队伍,现有导师149,其中博士生导师70人,聘请高水平企业专家导师123人。
二、党建思政教育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己任开展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铸成三全育人长效机制。各研究生党团组织开展了“学习二十大,青年在行动”主题宣讲活动、“喜迎党的二十大”党史知识竞赛等主题活动,取得良好成效。全面推行课程思政,形成“三结合”育人机制。坚持专家与学长相结合,通过教授开放日、专家讲座、班主任和优秀学长引领,强化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坚持思政教师与离退休教师相结合,发挥“五老”育人优势,实施“跟班关爱学生成长教育”实践,厚植学生爱国情怀;坚持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聘请优秀企业专家和校友为校外辅导员、学业和人生导师,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度与使命感。引导学生走入企业、深入农村、踏入社会,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中。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科技成果转化,提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使命担当;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将导师“七导”育人功能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增强学生学术诚信和科研水平,实现了党建育人与学科建设融合发展。
三、培养制度执行
1.实践教学
依托“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辐射技术及应用联合实验室”等优势资源,邀请校外专家深入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特色培养,推进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分类培养;打造《电气工程技术前沿与专业实践》《化工装备安全实践管理》等特色课程,通过行业专家进课堂,为学生讲授行业前沿、重大工程案例教学等,增强工程意识,提升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高度重视研究生课程建设,完善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源,《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电力-绿氢系统联合运行优化》获中国专业学位案例中心主题案例立项;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等单位签署硕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携手共同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
2.导师选培
严格执行《四川大学增列博士(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实施办法》、《四川大学研究生导师上岗动态管理实施办法》,开展2022年新晋研究生导师培训会,强调“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高等学校教师道德规范‘红七条’”,详细阐述四川大学研究生导师指导学生“七个导”,关爱学生“八个一”等文件要求,严把研究生导师质量关;按照《四川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产业导师选聘与管理办法》,聘请熟悉电气工程、动力工程、核能工程及相关领域的作风正派、治学严谨且具有高级职称的行业专家、企业高管作为行业导师,定期为工程硕士讲授实践课程、开设专题讲座等。
3.师德师风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及相关文件精神,大力宣传师德优秀典型先进事迹,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引导广大教师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做“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持续实施导师“七个导”和关爱学生“八个一”准则,始终将思政素质、师德师风作为导师动态上岗的先决条件。强化听课、教学督导、学评教环节,畅通学院信箱、纪委信箱反馈渠道,加强师德师风监督;导师参加“师德专题线上教育”“教职工网络安全培训”“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网上专题培训”等专题培训。将师德师风教育和政治学习、组织生活有机结合,系统学习师德师风相关规定和先进典型,提升导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良好风尚,推动师德教育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
4.奖助学金
本学位授权点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的帮扶力度,帮助学生申请各类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机会,为因突发状况、自然灾害等引起临时经济困难的学生申请临时困难补助等。奖助学金评定工作在学院党委领导和监督指导下,秉承“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不断完善评选制度,有效保障学生学习生活,助力学生奋发进取、成长成才。
四、教育教学改革
1.人才培养
调研国内外高水平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结合各领域特点和能源动力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优化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面向国防需求,以教育部空天动力燃烧与冷却工程中心为依托,建设燃烧化学和动力工程深度交叉融合的特色课程;强化教材建设,推动案例教学,2022年新增四川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3项;与中国核动力设计研究院一所共建了辐射技术及应用联合实验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供更多的科研与实践平台;在校生获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第七届高校学生课外“核+X”创意大赛全国三等奖1项;获全国高校电气电子工程创新大赛全国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2.科学研究
2022年,本学位授权点获准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9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和任务共计16项,获准省市纵向科研项目18项,年度到校科研总经费达1.3亿元。在国际国内学术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SCI和EI检索)366多篇,授权发明专利109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行业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1项。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申报获准中科协“科创中国”清洁能源创新基地1个。
3.文化传承
2022年,本学位授权点围绕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等专题开展主题文化建设活动,持续围绕爱国主义、国家安全、寝室文化、消防宣传等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将文化建设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组建30余支团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参与学生700余人次,其中太阳集团tcy87222支实践团队荣获四川大学2022年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
4.国际合作
坚持实施国际化办学计划,受疫情影响,2022年的国际交流主要为线上方式。推进“国际英才计划”,在优秀学生中选拔国际英才,通过“四川大学研究生海外学术交流基金”、“张洪沅奖学金”和导师科研项目资助等方式,资助研究生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持续实施“大川视界”海外交流计划,疫情期间以线上课程为主。
五、质量评估分析
本学位点具有完整的培养过程质量保障体系,硕士学位论文在历年各级抽查中保持100%通过率。总体学位点建设和取得成效自我评价为优。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有:
1)多学科交叉知识体系与教学创新不足,缺乏标志性教学成果,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供给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2)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优势资源有待深入挖掘,实践平台和形式仍需优化,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有待加强。
六、改进提升举措
1)打破学科壁垒,引领课程融合,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打破多学科壁垒,引领课程交叉融合,拓宽培养口径,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对标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完善课程考核制度;优化课程教学监督评价机制,建立研究生教学成果奖励激励机制;加强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积极参与中国专业学位精品案例库建设。
2)优化实践平台,加强成果转化,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以校外实践基地群为突破口,努力链接各方资源,优化实践平台,丰富实践内容与形式,使广大研究生在深入一线参加科研、实践中培养和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校企双方从需求牵引和技术推动双向发力,着力推进有组织科研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探索科研成果和市场需求的有机结合及推动能源动力行业技术转化和产业发展的可行方式。